发布时间 : 2023-11-24浏览次数:0作者:来源:求是网【字体:大中小】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五个重大关系”。
总书记关于“五个重大关系”的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蕴含着深刻的唯物辩证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
松花江流域和辽河流域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近年来,通过多方位、立体式治理,松花江和辽河水质稳中向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展。图为2022年6月18日拍摄的吉林省大安市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潘晟煜/摄
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关系。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保护的目标指向,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应该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统筹谋划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通过高水平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准确把握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了然于胸,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准确把握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我国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长江十年禁渔、耕地休耕轮作等成功治理经验表明,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最大限度地保留和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而塞罕坝林场建设、库布其沙漠治理等生动实践充分证明,对生态受损严重、依靠自身难以恢复的区域,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科学适度的人工修复措施,为自然恢复创造条件和环境,加速恢复进程、提升恢复效能。要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准确把握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既要激发起人民群众保护美丽家园的内生动力,也离不开强有力的外部约束。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发挥制度的引导、规制、激励、约束等功能,坚决做到强力督察、严格执法、严肃问责,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让保护者受益、对损害者追究。要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文化,挖掘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观深厚底蕴,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合力。
准确把握“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在路径和方式上,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按照“1+N”政策体系部署,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在节奏和力度上,要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现“双碳”目标,坚决制止“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